美中貿易戰延燒,地緣政治越趨複雜,加上俄烏戰爭促使全球能源與糧食的危機,在在影響民生與工業。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表示,因應變局,全球製造業必須供應鏈重組,從過去的長鏈,改為現地製造的短鏈,讓生產出貨更快速靈活。以旭榮為例,過往非洲工廠產能大,現在則需要在亞洲積極提升產能,因應短鏈的亞洲客戶。不僅如此,過去歐美大廠規定不能使用新疆棉,而今更直接規範禁用中國棉,「內部供應鏈必須做區隔,部分大型工廠須轉為小型工廠,透過廠能調節,來滿足國際客戶不同內規需求,做好產品服務。」

人機協調的能力 決定數位轉型的成敗

廠能調節,關乎產線人力,旭榮深耕已久的數位轉型,恰能以自動化生產來順應供應鏈的變局。「轉型,是為了活下去要做的事,沒有什麼高大上,要能創造更有效率的生產力,才有意義。」黃冠華分析,對於傳統產業、中小型紡織業者、製造業,數位化要投入的成本是營業額的好幾倍,後續的維護成本恐怕無法負擔,「比方,加裝感測器來監控生產品質,一旦部分壞了如果不能及時維修,則感測收集的數據無法反應真實的狀況,則數位化就沒有意義。」他強調,不是任何事情都要數位化才是有效率,「人機協調的能力」才能找出以智慧機器取代人工的平衡之道。

黃冠華點出,旭榮將MIS 與IT 分割開來,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硬體,後者負責軟體,兩個不同的職能,必須建立更明確分工並互相支援,未來找人才才能更到位子。在公司重要的內部研討會,由同仁提出,認為製造業導入外部ERP 系統適應不易,而決定自建ERP 系統。

最重要的是,IT 人員願意親赴第一線「蹲點」,在染整產線當染工、到產線當驗布人員,真正從使用者角度來開發系統。可以說,旭榮的數位轉型是由下而上來推動,建立內外共識,集體努力朝向目標邁進。

以集思廣益的「共治」作為旭榮獨特的企業文化,黃冠華對產業的「育才」與「留才」提出觀點。他認為,人才培養無捷徑,唯有經歷時間的考驗,方能從大數法則洗鍊出一群優秀戰將。「邏輯、常識、同理心」則是留才的關鍵,黃冠華解釋,具邏輯性的企業管理模式,企業主對職場文化的常識,以及在待遇福利上的同理,是留才的基本。旭榮是利潤中心制,視員工為重要的打仗夥伴,有獲利一定共享分潤。同時,總公司設有專職「識才」留才,讓人才能持續大展長才;甚至讓年輕人有機會以「變形蟲組織」概念,「去中心化」地領軍新項目的研發,擁有更大的舞台。

積極實踐碳中和,以綠色供應鏈接國際訂單

「作為全球布局的台灣企業,旭榮要找到與美中兩大陣營都能做生意的致勝點。這個致勝點,就是要『夠綠』,以永續ESG 作為目標,積極降低碳排,實踐碳中和。」黃冠華表示,旭榮服務國際品牌客戶,很早就看見永續的趨勢。2009 年成立「CSR 委員會」、2021 年正式改制為「旭榮永續發展委員會」,旭榮以聯合國SDGs 為目標,確立改善水與能源的兩大方向,積極取得國際各式永續認證,包括EP100、供應鏈認證、品牌各自要求的認證,以符合國際客戶的標規。「旭榮把每一項布料的碳排量數據化,等於把織染成衣的製程碳足跡數據透明化,才能抓出如何優化能源使用、提升機台效能來積極減碳。」

「減碳或碳中和的永續實踐,絕不是口號,而是一定要做的事,攸關是否能接到國際訂單的實績實戰。」黃冠華強調,旭榮的企業DNA 就是創新,這些永續實踐,旭榮透過「ESG 永續季刊」將旭榮每一季的永續作為、全球在永續的進展、產區的現況,傳送給全球產官學客戶,特別是帶領台灣上下游中小型的供應鏈廠商一起做,期許打造綠色供應鏈生態圈,洗刷紡織業的負面印象,為產業帶來友善環境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正向循環。

展望未來,旭榮將深化ESG 來創造新商機,致力材質研發打造殺手級的商品。同時,對於製造業規模化、大量生產提出反思,「發展得更大,卻不一定更加值」,而如何以小型供應鏈來創造更有效率的運作,讓「最適效能」決定「最適規模」,或將為旭榮邁向天命之年再創高峰。

旭榮集團執行董事
黃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