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齐心协力,实现2060年碳中和承诺

大家齐心协力,实现2060年碳中和承诺

1000

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外界承诺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毕马威近期发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绍碳中和的意义及影响。本系列文章共三期,前两期文章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碳中和中国和其他部分国家的减碳承诺和经验,本期我们将介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各主要利益相关方(政策制定者、企业、资本提供方、专业服务机构和公众等)提供的支持。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作出了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及2060年碳中和目标。目前,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已提前实现,为更好的实现2030年和2060年目标,致力于中国成功应对气候变化,各主要利益相关方应携手推动,包括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减排举措、绿色金融助力节能环保、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监督和支持。

利益相关方

▲毕马威识别的主要利益相关方

国家政策明确顶层设计

政策层面,国家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全力推动实现碳减排目标,上期文章我们介绍了2019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本期我们介绍其他相关政策情况。

低碳发展纳入“十四五”“十五五”规划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全面部署和安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包括:推动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全面纳入“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制订“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 1。2030年碳排放达峰行动将在“十四五”、“十五五”两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里持续实施,这意味着碳排放达峰行动不同于常规的五年规划,也不同于在污染防治领域三年攻坚战,需要在持续十年左右时间进行规划。我国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制定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相关的部门将形成合力来推动和支持这项工作。同时将强化监督考核评估,碳排放达峰行动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查,进一步强化相应的措施,支持国家自主贡献重点项目建设,确保2030年前达峰目标能够实现。

推进碳市场建设
国内碳市场建设从2011年试点先行,在七个省市开展了试点碳排放交易,截止到2020年8月,北京等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有效推动了试点省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同时,现在全国碳市场建设紧锣密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十四五”期间,在确保实现碳市场平稳运行基础上,我国将加快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

林业碳汇交易稳步发展
林业碳汇交易是指将林木吸收、储存的二氧化碳总量经过严格审核认定,在碳交所将其挂牌出售,碳排放单位通过购买林业碳汇的二氧化碳固碳量,来抵消其工业碳排放的市场交易行为。2007年6月,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决定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建立增加碳汇的有效机制。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指出“着力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间的矛盾”“促进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建设已取得巨大成效,林业碳汇的生态效益显著。

以上为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碳排放政策,后续会有更多涉及到地方和行业的政策,自上而下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政策体系。

企业合作实现节能减排

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碳中和愿景将分解到各地和各企业,对企业既是风险也是机遇。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绿色发展水平将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曾所说,企业促进低碳转型是一场新的竞争,也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谁拖着,谁就面临新规则下被淘汰的境地,将现在的优势地位拱手相让。

面对我国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企业应该加快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把应对气候变化真正提升到战略高度
根据国家目标和愿景制定具有雄心的企业目标和愿景,并纳入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有条件的企业应单独编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确定绿色发展目标、路径和监督机制。这些目标和路径应与企业业务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同等重要,并将绿色发展目标和企业业务发展目标相融合。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加大投资力度和创新力度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转型升级,离不开面向绿色发展的投资和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将受制于碳排放指标,因此,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技术创新方向应该更多聚焦如何提升自身低碳发展水平,在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下,绿色投资和绿色创新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坚强的伙伴关系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在企业内部完成,而且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识与合作,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意识。企业应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项与产业链合作、与消费者交流、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机遇和内容,推动建设低碳发展的生态圈。

2020年7月,包括微软在内的九家重量级企业(包括微软、耐克、联合利华、星巴克、达能(Danone)、梅赛德斯-奔驰、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Moller-Maersk)、印度IT咨询和服务公司威普罗(Wipro)和巴西化妆品集团 Natura&Co)合作成立了“Transform to Net Zero”的全球碳中和组织2,致力于通过共享资源和策略减少全球碳排放。该组织还将与环境保护基金合作,鼓励使用减碳技术,并协调公共政策目标。该组织计划在今后招募更多的成员。

企业可在更多方面降低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以更好地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

绿色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无法满足全部需求,需要发挥金融调配资金的优势,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金融持续快速发展,在中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改革的进程中,绿色金融正扮演日趋重要的角色。中国是全球首个拥有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做出了纲领性设计,在相关顶层设计引导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PPP、绿色保险、环境权益交易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10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碳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管控机制,逐步扩大交易主体范围,适时增加符合交易规则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机构及资本积极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序探索运营碳期货等衍生产品和业务。支持和引导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境内的气候投融资活动,鼓励境外机构到境内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鼓励境外投资者更多投资持有境内人民币绿色金融资产,鼓励使用人民币作为相关活动的跨境结算货币。

绿色金融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手,正在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未来随着政策体制不断发展,预计将会有更多相关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专业服务机构助力低碳转型

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和2060年碳中和愿景将促进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与各企业加强合作,专业服务机构提供绿色服务,支持企业在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拾级而上,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服务类型

企业的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披露在环境、社会和管治方面的管理方法与采取的行动,以获得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毕马威商业报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团队在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我们能够提供定制服务,协助您规划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建立积极主动的ESG治理,并通过加强ESG信息披露来获得更广泛的关注。

低碳行动离不开您的监督和支持

降低碳排放不仅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我们每个人对以上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包括国家及地方制定的政策的贯彻落实,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实施,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资金支持,以及专业服务机构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的尽职情况等,做到人人都是低碳督察员。低碳行动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如果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能够如期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将是受益者。

在碳减排及碳中和道路上,我们更离不开每个人减少碳排放的点滴之举,只有您亲自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低碳意识、消费低碳的产品,我们每一个人携手推动共同参与,最终才能营造绿色低碳环境,成功应对气候变化。

 

在低碳行动中,我们不仅呼吁以上五个主要利益相关方努力践行,而且希望五方可以携手互动共同成长,政府能够适时出台政策,企业贯彻落实,金融机构响应政府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每个人践行低碳行动并负责监督。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1]来自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2]来自Transform to Net Zero网站

© 202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为毕马威全球组织中的独立成员所经许可后使用的商标。

京ICP备1202818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233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