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來,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皆於每年一月發佈全球風險報告,彙整近千名來自政府機關、商界及學術界專家分別從經濟、環境、社會、科技及地緣政治等面向,觀察全球風險趨勢之意見調查及後續展望。以下解析2019年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19)並摘錄重點趨勢,做為國內企業於規劃永續發展相關策略時之參考。

環境風險事關重大

相較以往幾年的風險趨勢,2019年不論以風險發生可能性或是風險產生的衝擊程度而言,前十大風險中就有五項屬於環境風險,分別是「極端天氣事件」、「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措施失敗」、「天然災害」、「人為環境災害」、以及「生物多樣性損失與生態系統毀滅」;而前十大風險中列為社會風險的「水危機」也兼具環境風險特性,故多達六項的環境風險,很明顯是今後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其中,「極端天氣事件」已連續三年在風險發生可能性列為首位,且可能加速生物多樣性的滅絕(1970~2014年間脊椎動物物種的平均滅絕率為60%),以及導致生產、貨運物流及相關服務中斷(過去6年增加29%)。慕尼黑再保險公司(Munich Re)統計顯示,2018年因極端天氣造成的損失高達1,600億美元。

 

此外,「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措施失敗」被視為最具有關聯性的兩項風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8年10月發布之《全球變暖升溫1.5℃特別報告》中亦提及各國須共同積極推動減緩措施,在2030年達到比2010年排放量減少45%碳排放,並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且須發展調適能力以降低災害的衝擊。企業應針對未來可能面臨的氣候風險,訂定危機應變計畫,包含提升復原能力及建立策略性的調適規劃,讓企業本身能夠在氣候變遷下更具有韌性,以提升競爭優勢。

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及影響

鑒於2050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於城市,且高達8億沿海城市人口將受到海平面上升0.5公尺之影響,報告中特別說明「海平面上升」的潛在威脅。IPCC指出,在全球均溫上升2℃的情境下,海平面將於2100年前上升0.3~0.93公尺。英國國家海洋中心(UK National Oceanographic Centre)研究發現,2100年全球須每年花費14兆美元的成本進行海平面上升之因應及復原。

 

海平面上升對於沿海城市公共建設及經濟活動會造成下列威脅。

1. 交通:
公路、鐵路及港口因淹水導致運輸中斷(例如海平面上升0.5公尺將導致英國鐵路系統中斷84天),進而影響貨物運輸及民眾生活。

2. 網路:
地下光纖電纜及網路節點設施為非防水設計,因淹水而故障。

3. 衛生及飲用水:
城市廢水處理設施因淹水無法運作,造成民眾生活健康的威脅,且地下水及河水會受到海水鹽化而減少飲用水的取得。

4. 能源:
全球有270個電廠處於海平面上升0.5公尺的脆弱地區,其發電量可提供4.5億人口使用,影響區域主要在亞洲、歐洲及北美東岸。

5. 觀光:
臨海的觀光城市及景點將因海平面上升影響其觀光活動及收入。

6. 農業:
海平面上升導致土壤及灌溉水鹽化,世界銀行預估全球稻米作物將會減產15.6%。

基礎建設的需求增加

WEF於2010年全球風險報告即已指出,人口成長及氣候變遷的趨勢,不僅產生更多的基礎設施需求,也為農業及能源部門帶來更艱鉅的挑戰及相關發展需求,且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度更是需要積極評估與管理的風險來源之一。根據全球基礎設施中心(Global Infrastructure Hub, GIH)預估,到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預計將達97兆美元,而投資缺口將達18兆美元,此意味著需要投入比現在多20%的資金於發展基礎設施上,對於需依賴公部門基礎設施的企業將造成顯著影響。

 

此外,氣候變遷風險亦促使越來越多的投資進入低碳基礎設施市場,其中包括增加更多投資於再生能源、發展電動車輛市場及推動低碳城市(降低能源需求及城市溫度)等。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統計,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已從2013年的110億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1,550億美元。另一方面,WEF認為目前全球各國在重大問題上的合作已陷入危機及停滯狀態,阻礙國際社會對於各項風險採取行動的速度。因此,WEF建議加強國際、政府與企業的合作,並積極投資於基礎建設,以有效應對氣候變遷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