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安侯建業今(23)日出版【2021台灣銀行業報告】,此份報告已連續三年出刊,報告指出2020年對全球企業和民眾來說,是充滿震撼衝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整體經濟和產業活動受創的程度不亞於2008年金融海嘯,但在政府防疫得當且積極紓困之下,國內經濟環境得以維持相對正常活動。不過,本國銀行業者因肩負協助政府紓困企業的責任,且邊境封鎖令民眾消費減弱,使其營運獲利成長動能受到拖累,2020年本國銀行稅前盈餘較2019年下滑13.3%。然而,疫情帶動的零接觸商機需求,則推助銀行數位金融服務獲得進一步加速發展機會。

KPMG安侯建業金融服務產業主持會計師吳麟認為,雖然市場普遍預期2021年國內經濟可望維持正面成長,但在目前疫情趨於嚴峻之下,銀行對相關的授信違約風險仍應有所注意,而金融機構除注意疫情發展動態外,金融科技、場域應用、數位金融生態圈、資安與監理、開放銀行等皆會是本國銀行業持續發展的重點。

數位金融為銀行營運主軸,生態圈則牽動未來發展

金融業的數位轉型在國內各大產業中可謂已處於領先地位,去年則呈現更明顯地進展。2020年本國銀行數位帳戶大幅成長九成以上,行動支付金額年增長超過一倍,顯示民眾接受數位金融服務的意願更高,對銀行發展金融創新及普惠金融相關業務更加有利。金融與數位科技結合有望協助其未來成長獲得突破,並隨著更多數位金融應用場景實現,生態圈經營應將會是重要營運策略之一。KPMG安侯建業銀行業主持人陳世雄表示,國內銀行業處於供給過多的激烈競爭環境,加上純網銀加入戰局,傳統銀行機構面臨的壓力加大,因此銀行業者在數位時代中若要突破高度競爭並增加可觸及的客群,生態圈應會是重要的營運執行策略。

銀行機構需審慎因應數位金融而產生的資訊安全課題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21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未來短期或中長期內,資訊科技相關的風險皆名列前十大風險之中,可見經過疫情帶動高速數位轉型後,國際間對資安及科技相關的風險意識更為抬頭。根據KPMG公布的《臺灣企業資安曝險報告》,金融業在網路防護的隱私性、韌性、聲譽、安全性等四大面向,於受訪的臺灣五大產業中皆為表現最佳。然而,金融業並非無懈可擊,部份機構仍有出現防護落差較大的情況。

陳世雄建議,金融機構應聚焦疫後金融資安新風險,如金融智慧化、遠距與雲應用、金融開放潮流等產生的潛在風險,過去靠著金融科技與營運模式,輕易將「流量變現」的「重創新、輕風險」、「重數據、輕隱私」、「重效能、輕安全」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各國金融監理,都將經由各類數據治理、金融監管、資安與隱私保護的新法規,建立新的數位經濟世界規範,金融業者也必須在創新與風險的天平上,求得平衡點。

行動支付扮演普惠金融重發展要推手

近幾年在政府與企業極力推動數位轉型之下,科技和生活逐漸緊密結合,民眾和商家使用電子支付的意願提高,對於銀行的整體營運發展具有一定正面幫助。根據金管會統計,2019年行動支付金額破千億來到1,824億元,2020年進一步翻倍至4,200億元以上。同時,2019年行動支付普及率已來到62.2%,較2018年增加11.9%,預計達成2025年普及率90%的機會相當高。吳麟說明,支付是與大眾生活最息息相關的金融業務,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體現,而今年下半年準備上路的修正後「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有望讓電子支付業者在金流與資訊流互聯互通對於電子支付的普及和國內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具相當正面的助益。

ESG將成為銀行發展趨勢的共同語言

依照金管會截至2020年底的「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重要措施及成效」,本國銀行對綠能科技產業的放款餘額達1.2兆元,較2016年實施獎勵前增加2,300億元,可見綠色金融的推展逐漸顯現成效。同時,2020年臺灣企業入選道瓊永續指數世界指數或新興市場指數的企業共計26間,較2019年的23間進一步增加,而國內金融服務業機構共9間入選,其中4間屬於銀行業組別。吳麟表示,截至2021年3月,臺灣目前超過30家的本地銀行中,共8間自願簽署赤道原則,數量與日本並列亞洲第一。吳麟建議銀行業者可參考赤道原則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及國際金融公司《環境和社會永續績效標準》,建立適用於全行的ESG盡職調查機制,透過充分考量產業重大風險議題,建立授信戶ESG評分機制,以此檢閱授信重大環境及社會風險及客戶的永續績效,逐步改善銀行授信資產的ESG曝險情形。

法遵與內控執行為銀行建立誠信文化事業的重點

銀行是信用的事業,遵循監理制度提供安心服務是營運主要重點之一。因此,在洗錢防制、反貪腐、理專誠信等面向確實執行監理措施,型塑誠信文化事業亦是主管機關相當重視的環節。同時,銀行內控作業的整合,亦為業者建立誠信經營文化的重點執行事項。陳世雄指出,近年來金融業深深感受大內控整合的必要性,對經營者來說,每份資源都有成本。若大內控相關部門彼此工作重疊甚至抵觸,從資源投入的角度上來看則形同浪費,也會對內控落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陳世雄建議銀行進行內控整合的第一步,應從金融業風險管理最基礎的元素進行重新盤點與設計,包含業務流程、法規、內規、風險以及控制措施等範圍;第二步必須重新辨識並整理公司內可共用的內控底層所需元素,如法規資料庫、內規、風險態樣以及控制類型等,而進行大內控的底層元素整合則必須尋找並彙整與自評能共用的所需物件;後續則需引進科技協助,讓整合呈現更良好成效。

國內銀行機構併購依然會是向前行的趨勢

台灣銀行業近20年來歷經數次整併,2001年金控公司先後設立時,掀起第一波銀行合併風潮,但此一波的合併未能如預期解決銀行數量問題。2006至2007年期間有多家私募基金看好台灣銀行業整併機會,企圖以提升營運規模藉機整併其他銀行,作為其投資之主軸。2007至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銀行業併購更是寥寥可數。不過,隨著經濟復甦,金控公司為補強營運版圖,再度出現購併潮,如2014年開發金控合併萬泰商銀、2016年元大金控收購大眾銀行。2020年底臺灣金融圈史上首宗「金金併」在富邦金控宣布公開收購日盛金控過半股權後正式出現。吳麟表示,本國銀行業者勢必面臨金融科技及大型科技公司進入金融服務領域的挑戰,未來隨著疫情趨緩,國內金融機構除持續強化並改善營運績效,預計將會繼續透過國內外併購,來擴大市場規模綜效及快速取得技術,以提升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