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金融發展加快 跨領域人才培養為金融業營運關鍵

數位金融發展加快 跨領域人才培養為金融業營運關鍵

產業趨勢帶動人才需求變化,而人才技能培養則牽動企業營運的未來發展。金融機構在2020年徵才規劃上,有將近需求總額的三分之一是以數位金融人才為主,而隨著過去幾年金融科技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規劃,需才項目也逐漸明確,大數據分析、社群經營、AI開發、資安、數位應用成為主要幾大類型。”

1000
陳俊光

主席暨執行董事

KPMG in Taiwan

Email
man-working-on-several-computer-screens

金融科技已是金融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國內金融機構在相關投資與人才任用皆有明顯成長。依照今年8月金管會最新的資料,國內整體金融業2019年對金融科技的投資金額為165.2億元新台幣(以下單位同),較2018年117.3億元成長40.8%。同時,2019年負責金融科技業務的相關員工為8,824人,也較2018年7,602人增加16.1%。其中,2019年銀行業投入118.9億元並較前一年成長49.9%,為金融產業中投資占比與成長最高者。同時,銀行業負責金融科技業務的員工則由2018年5,544人成長14.8%至2019年的6,364人。在國內金融科技的發展上,銀行業不論是投入金額或人才需求皆在產業中扮演重要領導角色。

在疫情影響的推助之下,零接觸經濟更加快速發展,而數位金融為其中備受注目的一項。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20年6月底,本國銀行數位帳戶已來到492.3萬戶,不僅較今年第一季成長18.6%,並且比起2019年同期的233.9萬戶增加一倍之多。除年輕世代比較喜愛採用網路進行金融服務外,疫情令民眾前往分行的意願降低,促使更多消費者願意使用數位金融服務。另外,2019年企業數位轉型調查顯示金融業的數位轉型進度為國內各產業最快,而疫情令消費端數位服務需求上升,推助金融數位化速度進一步加快。然而,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通常會遭遇不少困難,調查結果指出缺乏專業人才被列為首位。

產業趨勢帶動人才需求變化,而人才技能培養則牽動企業營運的未來發展。根據2019年國內2,000大企業的調查,在受訪的金融業者中,超過63%已將數位技能規劃到專業職能內,25%已將社群經營、數位行銷、電子商務三大項目落實到日常營運流程內。此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金融業在數位轉型步伐較快之下,使得需要數位技能的工作職位也新增不少。因此,金控和公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在2020年徵才規劃上,有將近需求總額的三分之一是以數位金融人才為主,而隨著過去幾年金融科技的發展以及未來的規劃,需才項目也逐漸明確,大數據分析、社群經營、AI開發、資安、數位應用成為主要幾大類型。

依據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的預估,金融服務業勞動力至2025年將有7%至10%自動化,43%至48%將需與數位科技協作。過去傳統金融機構的數位化大多是金融業務e化、網路化,使用者大多為通路既有客戶,在定位上較像是加值服務,而數位金融則是一個獨立的服務通路,不只提供客戶傳統金融服務,也會有創新的金融業務,同時金融機構的競爭對手將不再僅是同業,更會有新興的網路金融服務業者。因此,對傳統金融業者來說,尋找合適的數位金融人才將是一大挑戰。在金融與科技越來越緊密結合之下,產業的界線趨向模糊,具跨領域技能的人力成為需求趨勢,金融機構也必須比過去更加擁抱具理工、科技、資安、法令、風險管理等背景且對金融服務有創新見解的新金融人才。

美國學者提出的「紅皇后效應」理論涵義指出商業的動態競爭引發一連串的組織學習與自然淘汰,使得競爭不斷加劇,企業若想要超越對手前進,就必須付出更多心力並不斷變革與創新。對金融業者來說,數位金融就是一個必須不斷變革傳統業務並結合科技創新的新時代,而在營運發展過程中,合適的金融科技人才將是關鍵。優秀人才養成對任何企業來說皆是非常重要的營運任務,國內多家金融機構在近年也陸續與大學院校進行產學合作,向下扎根培養未來具潛力的金融科技人才。

除建立面對數位時代競爭所需的人才隊伍之外,金融機構也應持續塑造公司內部的創新文化,並更加重視在職員工的技能提升訓練。經過近幾年金融科技發展,多數金融機構皆建立創新的思維,但要能在數位金融發展中脫穎而出,創新的細胞需要能更全面地滲入企業各部門及員工之中,讓創新成為組織文化和日常營運的一部份。同時,跨界人才尋覓不易,能良好融入不同產業文化者更不易找到,因此提高對現職員工數位技能訓練的重視,不僅有機會發掘員工潛能,同時有望降低人力找尋與文化融入的時間成本,而企業可運用的人才來源亦能更多元。

(本文轉載自2020/10/20工商時報)

© 2024 KPMG, a Taiwan partnership and a member firm of the KPMG global organization of independent member firms affiliated with KPMG International Limited, a private English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more detail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KPMG global organization please visit https://kpmg.com/governance.

上列組織及本文內任何文字不應被解讀或視為上列組織之間有任何母子公司關係,仲介關係,合夥關係,或合營關係。 上述成員機構皆無權限(無論係實際權限,表面權限,默示權限,或任何其他種類之權限)以任何形式約束或使得 KPMG International 或任何上述之成員機構負有任何法律義務。 關於此文內所有資訊皆屬一般通用之性質,且並無意影射任何特定個人或法人之情況。即使我們致力於即時提供精確之資訊,但不保證各位獲得此份資訊時內容準確無誤,亦不保證資訊能精準適用未來之情況。任何人皆不得在未獲得個案專業審視下所產出之專業建議前應用該資訊。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