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在現今消費社會中已是不可或缺的⾓⾊,⼝渴肚⼦餓時我們會想到便利商店來瓶涼 飲或零嘴;廚房開火的材料會去量販店選購;換季的時候會去百貨公司、成衣店⾎拼⼀ 番。但是,這些我們最習以為常的消費型態當中,我們似乎很少思考過,這些產品怎麼 來?所創造的價值如何分配?⽽賣不完的產品⼜到哪裡去? 去年我帶台灣學⼦赴歐參訪企業社會創新案例時,當時歐洲的酪農因不敵食品業與零售業 商業模式的價格壓迫,⼤量退出供應鏈市場,引發乳製品斷鏈的警訊。⽽法國的家樂福據 此在經過消費者意願調查後,⽀持⼀款由⺠間單位發起名為「C'est qui le Patron?!」(品 牌意思是:誰是老闆)的公平貿易⽜奶上架,由酪農⾃⼰定價後,家樂福再加上通路費, 最後售價完全透明。價格雖然⾼⼀些,但熱賣結果證明了消費者的信任,也讓家樂福⼠氣⼤振,將此模式擴及其他食品。

另⼀個零售業的⼤議題––「剩食」也讓業者傷透了腦筋,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產的食物有近1/3(約13億噸)遭到浪費,其中,全球有45%的蔬果在⽣產後從未進到餐桌,⽽這也導致了⽣產者及零售商的成本增加。台灣的家樂福就與社企鄰鄉 良食進⾏合作,開發出全台第⼀個反食物浪費品牌「O’Gaspi」推出「醜果雪酪」,將⽔果配送篩檢過程中因不美觀及不合市場規格的食材,送到符合國家標準的裁切廠,將果⾁ 製作成冰棒,第⼀波限量12,000萬⽀,可以減少720公⽄的食物浪費。 ⾯對資訊越來越透明的資訊社會,我們看到零售業者做為消費者的代⾔⼈,能做到的就不 應該只有俗夠⼤碗。消費者會更願意聆聽⽣產者背後的故事,也更關⼼產品的溯源性。所以,從家樂福的兩個社會創新經驗當中,我們可以明⽩,如何創造透明的參與機制與降低 浪費的責任⽣產,將會是零售業者取信於消費者的下⼀波創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