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數位轉型」議題,美國科技調研公司Gartner亦曾經提出ContinuesNext的思維,認為數位轉型較成熟的公司應能將其融入組織文化,並能持續運用數位科技創造永續價值。

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台灣企業過去這段期間的數位化腳步可說是快跑前進,一年當三年在用。

對於新商務模式、新科技的嘗試亦比過去積極許多,這點真的值得令人肯定。但就像一個系統在短時間陸續外掛了許多附加的軟硬體,有時也會造成資源或是程式之間相互排擠與衝突的狀況,此時適當的透過重新啟動,將可有效釋放與整合系統資源,讓整體運作更加流暢。

也因此,筆者將2021年定義為企業重新開機的新元年(Enterprise Reboot),期許企業應該好好利用這一年,把數位轉型的能力內化、深化,讓原本比較像是強加的「外掛能力」,演進成的內部演化而成的核心能力(From Outside-in to Inside-Out),成為真正的企業DNA。

而四個迎接次世代關鍵能力也應能更加融入企業文化,組織演繹起來也更加行雲流水運作。

一、商務應用場景(Business Case)快速建構與修正能力:

沒有人可以預測下一波的經濟衝擊何時會到來,因此企業未來更需要的是能即時反應並以及快速發展商務應用場景的新能力,將危機化為轉機。

以旅遊業為例,過去營收主要是以國外旅遊為主要來源,疫情當下,反而可以更細緻化去檢視及發展國內的精緻旅遊,甚至思考透過系統整合。以此協助客戶可以一鍵完成包含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完整的旅途規劃,打造有別以往的新商務場景。

而旅遊業者也可以重新思考開拓新目標客戶的可能性,舉例而言,發展國旅也是政府亟欲推廣的新方向,旅遊業者可以扮演政府的顧問角色,當念頭一轉,目標客戶即是政府單位,而非一般民眾,並逐步增加自己的商務彈性及容錯能力。

或許許多企業的疑惑可能來自:組織那麼大,發展創新業務總是充滿阻礙;新的應用場景能保證一定成功嗎?但是從我們這一年對於台灣企業的觀察與輔導,許多歷史悠久的公司在這段期間都陸續成立了數位創新、數據分析應抑或是敏捷開發團隊來回應這樣的質疑。我們也相信,這些疑問在未來將會逐步消失。

二、五大關鍵科技技術──整合與混搭能力:

回首幾年前,如果說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智能分析(Smart Analytics)、混合雲架構(Hybrid/ Multi Cloud)、5G應用等五大領域會在未來發光發熱,大家可能仍是諸多疑問與觀望。

展望未來,KPMG定義此五大技術的採用,將已是企業賴以維生的陽光、空氣、水(Essential for Survival)。

然而,五大科技的成功關鍵在於多種技術的協奏,而非僅是單一技術的獨腳戲,這種混搭能力,也是長期以來我們評估企業數位成熟度的重要觀察門檻。

例如:數位能力成熟企業所搭建的Chatbot,將會透過AI自然語意演算結合流程自動化工具完成智能客服完整體驗、而供應鏈亦可透過雲端技術架構進行跨公司間資料交換、協作並進行相關數據分析,達到更加精練的境界。

另一方面,低程式碼(Low code)的採用將有機會大大降低資訊科技學習門檻,讓企業高度資訊化願景加速達成。

而五大技術另一個共通點就是以數據作為核心基礎原料,因此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議題包含:內外部數據交換策略、集團資料整合、個人資料保護、資料品質管理等議題,也將是企業接下來要面對的新課題。

三、全面體驗(Total Experience)的串連能力:

Total Experience指的是從員工體驗連到客戶體驗的全面設計規劃。這幾年下來,許多企業對於客戶體驗的重要性與認知,已經比過去幾年要進步許多,但是唯有全面體驗的整體發展,才能形塑邁向下個十年的新競爭力。

以金融業為例,隨著純網銀的陸續開業,2021年將是金融業數位轉型的期中考試。過去,民眾對於銀行間的選擇總是在利率與手續費的優惠中打轉,業者之間難以差異化,削價與補貼競爭更是常態。

未來,金融服務所瞄準的不應僅僅是產品的提供,更強調的是如何貼近終端消費者、如何提供無縫地且更生活化的服務方式。而業者也更需要淬鍊創新金融科技、打造7x24的全時作業能力,以及建立起連結市場、連結客戶、連結前中後台以及員工的數位營運模式,提供完整服務體驗。

四、對於開創新未來的自信力:

這個能力對於台灣企業格外重要,我們的商業環境中,有超過90%是以中小企業(SME)為經營主體,或許經營者對於數位轉型能帶來的效益與價值仍有些許困惑與不安,認為中小企業無法成就這種「大事」。

但是根據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的統計資料,放眼全球,許多國家將近40~60%的GDP也是由SME所構成,他們甚至造就了不少獨角獸公司,我們不應妄自菲薄,而是要充滿信心。

相較於大企業,或小企業固然資源相對不足,但是反而有更大的彈性與包容力能夠多元外部生態夥伴更快速、更深入合作。

另一方面,筆者常看到企業主對於機器設備的資本支出通常決策果斷,但如將資金投入在軟體或是服務創新等相對抽象的領域,往往斟酌有加、掙扎再三。台灣企業要改變的應是長期重硬體輕軟體、重代工輕品牌的思維。

新的一年,期望台灣企業能再接再厲,迎向明亮的曙光!

 

(作者為KPMG安侯建業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本文同時刊載於遠見雜誌)

wayne-lai

數位長, 顧問服務部執行副總經理

KPMG in Taiwa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