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層出不窮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已成國家發展的重大隱憂,我們如何期待 2030 年的台灣,依然是一個宜居的國家?

2019 年 1 月 21 日,我們舉辦了第六屆 KPMG 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論壇,與各界先進一起思考未來十年應該如何佈局,才能夠帶領台灣在經濟發展、社會永續中找到平衡。

政府、投資人、中介組織共同完善社會創新的生態系統

第一個分場,我們邀請到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的 Steven Parker 執行長及法國在臺協會政治暨新聞處 Anne Rulliat 處長分享在歐洲,特別是英法兩國,如何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以及設計了哪些政策來落實社會創新。

社會企業在法國是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組成,法國目前約有 20 萬家社會企業,有 230 萬就業人口,約占法國總就業人口的十分之一。社企的創立在法國相當簡單,行政手續簡便,可享受稅賦、勞工保險的減免,政府也會提供輔導措施。法國政府更創立「French Impact」品牌,集結所有政府提供的輔導能量,協助社企創新。在英國則有 10 萬家社企,匯集 200 萬就業人口,並已有 600 億英鎊的年產值,約新臺幣 2.4 兆元,打破了做慈善難以創造營收的偏見。透過借鏡國外經驗,在台灣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讓社企能夠蓬勃發展,並找到能夠放大社會影響力的模式,讓零星的小火苗足以燎原,將會是未來十年的重要目標。

第二個分場,我們邀請到唐鳳政委、活水社企陳一強總經理以及勞動基金運用局蔡豐清局長一同討論未來責任與影響力投資發展的趨勢,「揭露」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也應打造公開平台,讓社會企業將資金投注後的營運成果公開揭露,對資金提供者、社會大眾「給個交代(accountability)」。而未來商業投資也將越來越看重社會影響力,以勞動基金為例,目前勞動基金總額約 6 兆元,其中 420 億元挹注於台灣自己的永續指數成份股投資。

社會創新關鍵在於:科技、夥伴、回歸本業

第三個分場邀請到了三個不同世代,卻同樣選擇投入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業家,包括致力於改變國人對移工印象,並創辦移工學校的 One forty 創辦人陳凱翔;努力將產品成分回歸本質;減少不必要成分的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廖怡雯,以及為癌症病人送餐,打造全方位營養照護的奇力愛執行長王品喬。若不正視貧窮、教育、環境永續等問題,人類極可能面臨巨大的風險,這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嗎?

而主流企業在意識到社會、環境風險後,開始響應針對永續發展的各種倡議,然而力道不夠強、方法不夠創新、速度不夠快,為解決問題而投入的社會參與還不夠積極。回歸本業、找到多元的夥伴、結合創新科技,才是未來企業邁向社會創新的趨勢。

第四個分場我們邀請到展碁國際的林佳璋總經理、台灣美體小舖張祖蕙總經理以及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部門總監蘇小真分享他們的經驗。展碁國際總經理林佳璋提到,該公司所創立的「中小企業的夥伴創值平台」,就是利用宏碁集團的品牌經驗,Know-how 與資源,協助臺灣中小企業開始向國際打品牌戰,提升企業價值,而不是停留在過去成為產品代工的供應商。而反對化妝品動物實驗、首創社區公平交易的美體小舖,其臺灣總經理張祖蕙提到,未來將公平貿易來源之原料從現有 19 種擴充至 40 種,建立產品可追溯來源,保護 1萬公頃的森林及動物棲息地,並教導農民符合生態所需的生產知識。積極在台灣導入社會企業產品及推動食品供應革新的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部門總監蘇小真,則以店內首創販售非籠飼雞蛋為例,說明家樂福與供應商合作,並引導消費者支持好產品的通路商社會創新。

未來世界變化迅速,這十年將會是個打群架的十年,無論是社企、企業都可透過夥伴經濟創造新的企業型態及商業模式。而政府、投資人,也將肩負建設社會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責大任,不同角色之間若能彼此通力合作,就能做對、做大、做出影響力,實踐台灣 2030 的社會創新藍圖。

 黃正忠

KPMG安侯永續董事總經理

KPMG in Taiwa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