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總,愛情、麵包真的不能兼顧嗎?」當下我還沒有回過神來,因為這次在我面前愁眉苦臉的不是同仁,而是社會企業家...

陪伴社會企業的過程中,看到他們在愛情(社會使命)與麵包(商業表現)的平衡似乎永遠是道難以跨越的鴻溝。一方面我們總希望可以把社會使命(愛情)極大化,卻老是在商業表現(麵包)上跌了好大一跤。

究竟愛情還是麵包才好?

我不是愛情專家,但是今天社會之所以能穩定運作,有情人終成眷屬肯定是重要關鍵。「愛情至上」是我所認識社會企業家的共同特質,倘若沒有這種浪漫,我們不會從盤根錯節的社會現象當中挖掘出值得被解決的社會問題。可是一旦是經營社會企業,我們就不得不去思考如何用愛情來換成麵包,所以我把社會企業當成是「找飯票」可能還適當一些。

思考麵包之前,我還是想在社會使命(愛情)上著墨。因為這個「愛到卡慘死」的共同特質,我們多半都慣於用「感受」來思考社會使命,卻忽略了作為解決問題的社會企業,對於社會使命仍需要具體、可衡量的數字管理。無論我們有多大的熱忱與使命感,少了這點思考的社會企業,就顯得頭重腳輕、稍嫌單薄。

舉例來說:在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WISE)或稱弱勢就業型社會企業的使命原型不外乎是「為弱勢族群創造可以產生價值的勞動力」但是當我們仔細追問,有沒有更明確的目標?如「晉用人數?」、「平均可以為他們創造多少的收入?」多半是沒有思考的。而這對於商業表現的影響又有多大呢?如果我們沒有假設一個預期達成的目標,也就無法推估基礎的成本,更遑論產業特殊性所造成的其他隱性顯性的成本,如:投入家事清潔服務、咖啡店、烘焙店等不同產業,三種不同產業計算成本的方式自然也不相同。唯有一步步疊加精算,我們才能以獲得愛情(達成社會目標)為基準線的情況下開始討論訂價、行銷、策略等經營管理的議題,讓我們獲得維繫生命、擴大影響力的麵包(達成商業目標)。

上述案例中,除了希望梳理社會企業在營運上的思考脈絡之外,回歸社會價值的層次上,我們必須更認真地追問:「該如何證明我們在定期提升固定金額的營收後,就能協助弱勢族群脫離貧窮?」這個時候就是衝擊評估(Impact assessment)進場的時機了,透過衝擊評估,我們可以做更仔細的改變研究、效益分析。

所以,對於社會企業的愛情與麵包,我有三個思考提醒:

一、 愛情與麵包沒有孰輕孰重,只有誰先(社會使命)誰後(商業表現)。
二、 社會使命不只是一種感覺,它確實需要被管理。
三、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得透過仔細地衝擊評估,來確認愛的效能。
你的社企也愛昏頭了嗎?
讓我們一起討論出屬於你的「愛情公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