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產業服務
陳文正 執行副總
莊植寧 合夥律師
許博涵 經理

原本對於台灣綠能產業,今年(2020)將是能否從「落地」邁向「生根」的關鍵年,在政府近幾年來的大力推動與國際開發商的積極參與之下,多項大型計畫已確定開展,包括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的案場均在資金到位的情況下進入準備階段。然而自去年底中國武漢爆發新冠肺炎(COVID -19)疫情以來,台灣和亞洲產業界從原本以對抗SARS「經驗」,認為疫情將很快趨緩的「樂觀」、「旁觀」情緒,突然發現必須面對疫情自中國大陸擴散全球後,引發歐美醫療體系因為準備不足而接近崩潰的現實,致使歐美的經濟與產業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及違約風險,無論是資金供應、技術指導、專業人才的供應與培訓、關鍵零組件、到生產管理,均出現高度風險,尤其對於高度國際化的綠能計畫項目如離岸風電開發,恐將引發系統性的危機。

就在上個月(2020年3月),歐美國家及台灣的綠能產業供應鏈仍然彷彿置身年初爆發的疫情事外,台灣的經濟部、多國駐台辦事處及主辦的安益集團(Interplan Group)依舊在台灣高雄如期舉辦號稱亞洲第二大的「亞太國際風力發電展」,在經濟部、海洋委員會及高雄市政府大力支持之下,共有來自13國、130家業者參加展出,包括丹麥、荷蘭、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瑞典等國更打造國家館形象,意圖能在亞太綠能市場分一杯羹;各類型海事工程船舶,本土與外資廠商旗下的包括多功能工作船、近海工作船、營造工程船、人員運輸船等海事工作船聚集在高雄嘉信、亞灣碼頭,顯現5.7GW的離岸風電計畫,除了帶動國內外投資產業鏈,落實在地化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似乎能讓台灣也成為亞洲風電產業的標竿,與外商發展風電能源的亞洲基地。但隨著3月中旬歐洲疫情的急速擴散,緊接著美國的感染情況急劇加重,已牛市多年的美國股市迅速感知疫情嚴重將引發不可避免經濟危機,全球步入經濟衰退,打亂了許多離岸風電的專案進度,例如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在本文截稿前,已陸續關閉在英國的兩座工廠和歐洲西班牙的工廠,其中位在英國Hull 的工廠更是其在英國最大的工廠,負責供應沃旭Hornsea 2風場(1.4GW, 目前為全球最大風場計畫,預計2022併網)的風機製造。而前面提到的海事工程產業,包含船舶與專業人才,如今更只能「望海興嘆」短期恐將難以來台布局安排,惶論專家指導和人才培訓,只能祈禱疫情儘快度過,各國能重開國門。

在此情形之下,離岸風電這類系統工程原本就緊密相扣的供應鏈合約執行期程,顯然將出現極大變數,供應商的違約風險增加,本土化的關聯產業,此時反而成為相對可控的供應環節,例如世紀鋼預備在第2季生產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60座Jacket與69座水下基樁,中鋼轉投資的興達海基也已準備進入生產階段。此時將極大考驗開發商的專案管理能力,如何重新組合,弭平執行期程落差,並且尋找備用方案,和徵調可用的避險資源,尤其應注意考量下列供應商合約環節:

 

檢視現行合約是否有下列情況及相關條款

工程期程及履約狀況

清點與上下游廠商的工程期程安排及履約狀況。

怠未履行或遲延履行條款

有無延展的約定及遲延的損害賠償之約定與金額。

違約金條款

檢視違約金條款,評估可能的請求/給付金額及條件。

不可抗力條款

合約是否有不可抗力條款,評估疫情是否構成不可抗力因素。

情事變更條款

合約是否有情事變更條款,評估疫情是否構成情事變更。

工程介面處理

有無需要協調廠商調整事項、有無需要向政府機關申請許可事項。

紛爭解決條款

有無協商前置的相關約定、紛爭解決採取仲裁或訴訟程序、管轄法院及仲裁在台灣還是外國、合約的準據法等。

 

 

 

發生違約的因應措施及評估:

  • 評估是否可能合意調整合約價額、履約方式、延展期程及付款期程等
  • 評估解除或終止合約之成本及後續影響,包含後續訴訟或仲裁程序之時間、花費等成本
  • 瞭解廠商營運狀況,評估是否需要進行保全債權

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的急劇影響,尤其是歐美國家,對於產業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課題,固然在全球化的時代,本於成本導向的資金、資源與人才流動運用實際不可避免,但是如何平衡總體成本與風險,介於在地和全球之間的區域中心(regional center)設置,或許是可行的選擇方案。在成本考量之外,若能選擇環境相對穩定、制度相對健全的節點,設置作為區域中心,並且能向區域市場輻射,對於平衡類似此類全球化的系統風險,應能起到重要效果。準此而論,台灣政府目前提倡的亞洲綠能發展基地,不應再被視為台灣「自抬身價」空泛之言,而值得國際開發商與本地的關聯產業商共同嚴肅思考,是否在成本及開發利益的估量之外,進一步將風險平衡的因素考慮進去,值得力度更深的投資,讓開發商與供應鏈不但能落地生根,還能深耕價值層,在台灣發展健全的綠電開發與應用體系,真正將台灣視為亞洲的綠能智慧中心。